天美麻花星空果冻

TOP

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参与学习

编辑 :文/杨亚军 图/兰志军来源 :教研室? 发布时间 :2015年03月01日

? ?

? ? 我一直想给孩子们充满人文情怀的语文课堂,于是我执著于自己的一颦一笑,一举手一投足,我希望用这样的姿态,成为他们青春懵懂时期的精神引领者。我想我没有错,如我所愿,我的学生在语文里看到了美,感受了情,有了文化的浸润与熏陶。可是,繁华落尽,我问自己,我的学生在哪里,他们每一个人都参与学习,都学有所获吗?他们在看我表演,还是亲自实践,哪一种更为有效?我想,当然是后者,所以,从教十四年,抖落一身的铅华,回归学生主体,我希望通过信息技术,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参与学习,让我的语文课深植于每一个学生的内心,生长于每一个学生的灵魂。

  提起技术,可能我们想到更多的是PPT,是声光电,是繁杂的缀饰,是精致的雕琢,是一些让语文课不再像语文课的东西。可我想说的仅仅是一个互动平台。翻转,对于今天的我们也许不再陌生,但对它的内涵却又未必明了。我们只是在这样的大潮中被裹挟,被逼迫,往前走着。我个人的理解实在肤浅,翻转,该是以学生为中心吧,该是满足学生的不同层面需求吧,朦胧的想法,粗浅的尝试开始了。

  ? 初冬,海南挺热的。在凤栖堂的廊檐下走着,身体热着,心更热。满目的绿色,想起刚刚马汉腾的“春风放胆来绿柳,夜雨瞒人去红花”,一“绿”一“红”,较之原对联的“一梳一润”,也别有一番情趣吧。遥看陶然亭,黄颖琪的那句“博雅塔前人博雅,陶然亭里子陶然”竟是如此真切(陶然亭乃海中一亭子)。我知道,我的思绪依然沉浸在那节课里,沉浸在孩子们的创作里。整节课,我的学生都在思考、创作、交流、评价,我为他们的实践留下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。学生自己读对联,读出不同断句的独特意味;学生自己贴对联,感受上下联平仄的内涵;学生自己对对联,相互评价,交流学习,不知不觉中,悟得知识,学会创作。

  课上,我出上联“博雅塔前人博雅”,他们写下联。短短五分钟,佳作众多。宋英华“衍林堂后木衍林”,左诗桐“爱晚亭下心爱晚”,黄泰霖“净月潭中水净月”,陈立宇“长青树下情长青”,卿思远“未名湖畔情未名”,好多,一条一条的回复跳出来,在我的电脑里显示,那么的灵动,鲜活。“大家来互相评价一下吧。”我话音刚落一小会,已经有8条评价产生了,“我觉得‘心爱晚’有些怪耶,语义不明。”“‘未名湖畔情未名’这句好,都是北大着名景物,又写出了人杰地灵之意。”诚恳、质朴,道出了大家最真实的想法。在一片静悄悄中,学生们在自己的pad上,尽情交流自己的思想,没有热闹的讨论,有的只是安静的思索。可创作和评价本就该是沉静而安宁的吧。在互动平台,我看到了每一个学生的作品,也看到了每一个学生对别人的评价。

  某种程度上,传统的课堂往往是老师一个人的“独角戏”,至多也不过是一个老师和几个学生至多十多个学生的交流对话,一问一答,看似热闹,可收效不大,绝大多数的孩子只是听了听,想了想,根本没有展示和交流的机会,没有身体的参与,缺乏思维的融入,他们甚或变成课堂的边缘人,身处其中又游离之外。那这节课就是一个新的尝试,老师和所有学生处在同一个互动平台,谁思考记录了,谁提交作业了,谁评价了谁的作品,一目了然,技术让我们看到彼此,相互提点,共同成长。

  要知道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”,有了创作的历练,学生们才真如我们所期盼的那样掌握了知识、懂得了创作吧。

  还记得是一节《如何写景状物》的作文指导课,惯例,我该找一些经典的写景状物的句子、片段,用PPT呈现给孩子们。可我突然想到,必修2 有一篇写景状物的名篇《荷塘月色》,极好的典范啊,而且让他们自己去寻找、去发现,总结出写景状物的要点,不是更好吗?这反而让我轻松好多,接下来的一切有条不紊:1、布置自学任务,自己阅读《荷塘月色》,划出你最欣赏的写景状物的句子,批注,写出自己的感受,总结特点;2、一天后,每一个学生都上传了自己的作业,我事先在网上批改评价;3、课堂上,总结出几个要点,引导补充出他们没有关注到的点,比如,为什么会选择荷塘,这样的意象有何深意呢?以此为突破,带领学生进入中国古典意象的探究中,体会物象背后的情感和寄托等。学生都懂的,课上不讲,学生不懂的或愿意进一步探究的,课上深讲深挖,我想这样才是以学生为中心吧,除此之外,每一个学生在看别人的作业时,都在对比评价,都在学习思考,这样的过程本身就是巨大的收获啊;4、学以致用,课后在pad上完成课后作业,运用所学写景状物的知识,分析《故都的秋》这篇散文。

? ? 身处信息时代,白纸黑字、素面朝天的语文课,可能会离我们越来越远,可如何利用好技术,却值得我们每一个老师深思,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、经历学习,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本质吧。于是,就这么写下了,这些无所羁绊的闲谈,若能有些许的价值,足矣。